簡介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
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于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獵的人可能感嘆地說: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從洪秀全的金田起義、曾李的
洋務運動、康梁的維新變法、
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 ,從動刀動槍、師夷制夷、公車上書、毀除科舉,再到武裝起義,直至滿清王朝的覆滅,其間既有暴風驟雨式的 ,亦有和風細雨般的變革,但最后都殊途同歸——目的只有一個:維系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并推動我們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這不能不歸功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同時這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會說:在現今時代,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人類歷史上的
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作為文化主體保留至今。以傳統文化為立國之基的中國在世界上存在了長達五千年,對比在歷史上強盛一千多年的
羅馬帝國,早已不復存在。然而,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壓制和廢棄。在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人民身心安穩,過著夜不閉戶,
路不拾遺的生活;而當今的人們卻將自己鎖在一道道鐵欄內,社會活動中還會受到頻發惡性事件的威脅。
北京大學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嘆到,21世紀初人的行為連
道德底線都沒有了。
文化傳承
與一般的
宗教相比較,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在于它從哲學、科學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會、人生的本質和意義的,既是充分說理的,又可以讓人進行實證,這些內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隨便解釋得了的。所以,它與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說服力。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的,只有通過虔誠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問、不要問為什么,是什么道理。可是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在各種色象的誘惑下,很多人是經不起引誘的,他們都會對自己的信仰發生動搖的。特別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確科學地解釋自身,而且往往與科學思想是有抵觸的(這不是說科學是正確的,科學也是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而科學的道理又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它認識的是物質,是事物直觀的可見的表象。在科學日益發達的今天,宇宙飛船上天,原子彈爆炸,互聯網技術,生物技術上的成就,科學觀念是很易被人們接受的。由于以上原因,人們對信仰發生動搖也是很正常的,這也正是這種原因,有些基督教的
牧師、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為上帝的罪人。更有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師還染上了艾滋病,有媒體報道,他們之所以染上艾滋病是由于不正當的性行為造成的,這說明他們已經遠離自己的信仰,淪為上帝的罪人了。但是我們應當承認,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還是高尚的。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學發達,人們的文化水準提高,認識能力增強的情況下,越是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在人們沒有文化愚昧的情況下,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易推廣與傳播的,因為它不具備傳播這種文化的
軟件與硬化。在
中國歷史上,無論什么時候,哪一個封建王朝都沒有真正的貫徹中國傳統文化,所以,中國的
傳統文化從來都沒有象《
圣經》文化和《
古蘭經》文化那樣,左右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的命運。現在最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貫徹,而這種貫徹是民主的、自由的,人們自覺自愿地接受的,不愿接受馬上就可以反對。
用現代語言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表達出來,使人們真正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本來就包涵的本質。再者,這也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的產物,因為大家都有文化了,語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強了;第三、科學已經很發達了,我可以借助科學上的發現和
科學語言,對其理論體系進行系統細致地表述,這樣就更有說服力與感染力。以上各點,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所在。中國傳統文化,還有語言和文字上的優勢。
特征
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時代特征。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
意識形態領域占據著正統地位,對中國文化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可以說,儒學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主流。
1.儒家創始人為孔子,名丘字
仲尼,魯國人(今
山東曲阜)。
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禮”。所謂的“禮”只是綱常名教化的政治、社會秩序。
2.什么是道家?所謂道家,最初見于漢代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司馬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瞻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
施事,無所不宜,
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變,因變,應變”可謂道家之特長。
3.佛教于
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開始生根、發展,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種倫理道德色彩相當濃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脫作為自己的理想,為了實現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惡從善的理論學說和倫理道德準則,形成了有關宗教倫理道德的思想體系。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
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并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征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面對日益動蕩不安的社會局勢,有識之士無不在努力尋求救世的良方。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
湯恩比博士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令舉世深思的論點:“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國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廣和實踐;已被
廢黜達近百年之久的
中華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急需拯救。作為中國人,我們不要手捧著金飯碗,在外流浪找飯吃啊。
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復興必會帶來人際關系和諧、社會長治久安,可持續地發展也就得以平穩實現。這難道不是我們共同的期盼嗎?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她能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會的作用?
傳統文化是中國古圣先賢幾千年
經驗、智慧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欲橫流的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為的條條框框。其實,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1,世代相傳。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
不同的歷史時期
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歷史沿革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
又如何理解何謂傳統文化呢?
文化的本質:
文化的本質屬性就是非強制性的影響力。對一種文化要從思想、行為、表象三個層面切入,抓住真、善、美三個主題內容,使用選擇排序、表現方式、區別特征三個關鍵要素來進行認識[3]
。——《
極簡管理:中國式管理操作系統》。
“文化”的定義,往往是“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據美國文化學家
克羅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評考察》中統計,世界各地學者對文化的定義有160多種。從
詞源上說,在西方,“文化”一詞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養,教育,發展,尊重。1871年英國人類學家
愛德華·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的表述:“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等凡是作為社會的成員而獲得的一切能力、習性的復合整體,總稱為文化。
在中國,“文化”一詞,古已有之。“文”的本義,系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義。《
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其引申為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征符號,以及文物典章、
禮儀制度等等。“化”本義為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其
引申義則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國古代的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屬于精神文明
范疇,往往與“武力”、“
武功”、“野蠻”相對應,它本身包含著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
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將此詞作為一個動詞在使用,是一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它既與武力征服相對立,但又與之相聯系,相輔相成,所謂“
先禮后兵”,文治武功。
中國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與鮮明的民族特點。探究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全面考察中國文化生成與演進的環境。中國位于亞洲東部、
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亞洲
內陸,是一個
海路兼備的國家。中國傳統觀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內的
諸夏和“四夷”共同構成。中國古代社會東部為農業區,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區,也由此使中國傳統文化中農耕文化與
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補充。東部的農耕經濟又占優勢,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經濟基礎。中國古代傳統農業經濟占主導地位,在宏觀上主要強調“以農為本”、“
重農抑商”,從而也形成了輝煌的農業文明。
二戰后的
日本,在吸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的同時,繼續在家庭、公司、政府部門保持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
美國是現代西方文明的代表,經統計表明,其青少年犯罪率為6.9萬件/天。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在為其日益嚴重的社會亂象深感不安,有識之士已明顯地體會到他們崇尚個體,倡導競爭的理念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他們開始在東方文化中尋找救世的良方。許多著名大學紛紛開辦漢學系,美國政府還設立專門的基金,組織學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911”事件以后,世界局勢動蕩不安,恐怖行動時有所聞,
海灣地區戰火未熄,多少人生活在不安和恐怖之中。
自由競爭發展的結果
不可避免地要升級為斗爭,斗爭再進展就是戰爭。不論冷戰、熱戰,結果都是怨恨越積越深,報復一次比一次慘烈。消除沖突,促進世界和平成為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沖突雙方需要的不是報復,而是寬恕、忍讓和反省。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反之,且看巴以沖突逐步升級的惡果——越來越多的人民在爆炸中無辜喪生、自然環境嚴重破壞、經濟環境遭受重創…再發展下去,后果不堪設想。傳統文化究竟是不是過時?對當代社會還有沒有價值?
文化縱覽
簡介
1.儒家(
孔子、《
論語》、孟子、《孟子》、
荀子;思想:仁、義、禮、智、信;
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9.小說家(虞初《虞初周說》)
12.社會人道主義(謝周勇《論新時代》)
琴棋書畫
傳統文學
《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
四大名著(《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傳統節日
中華詩詞
中國建筑
長城、
牌坊、園林、寺院、鐘、塔、廟宇、亭臺樓閣、井、
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 、故宮
佛、道、儒、陰陽、五行、
羅盤、八卦、
司南、法寶、
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
潮繡、
剪紙、
風箏、中國織繡(刺繡等)、
中國結、泥人、面人、面塑、龍鳳紋樣(
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
祥云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
中土文化、潮汕文化、
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
大漠風情、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國、大西北、桂林山水、
天涯海角、中原文化、
巴陵文化……
始于
黃帝,備于堯舜,各朝代形制不同的
古裝、到現代的
漢服、受其他民族影響的中山裝、唐裝、
旗袍,各
少數民族服飾、各類傳統及現代的佩飾、鞋、帽等。
花鳥魚蟲,
梅蘭竹菊牡丹、梅花、桂花、
蓮花、茶花 、蘭花、杜鵑、菊花、月季、月季,鳥籠、鸚鵡、八哥,金魚,蛐蛐。
玉(玉佩、玉雕……)金銀器、瓷器、紅木家俱、景泰藍、
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器、蠟染、古代兵器(盔甲、
大刀、寶劍、十八般兵器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
金元寶、如意、燭臺、紅燈籠(宮燈、
紗燈)、
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
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
桃花扇、裹腳布。
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茶道;酒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湯圓、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
筷子;魚翅、熊掌、海參、鮑魚……
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
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
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并不在于創作時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征。如二胡獨奏曲《
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征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于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并入民歌,于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
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中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
文人音樂。
杜亞雄先生則將
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
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
詩詞吟誦調、文人
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
佛教音樂、道教音樂、基督教音樂、伊斯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喜迎及巡禮樂、宴樂。
“戲曲”
四聲腔,展輝煌,對戲曲,有影響;
昆山腔,經改良,藝術上,有開創。
弋陽腔,節奏強,加滾白,調高亢;
梆子腔,聲響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黃腔,二合一,稱二黃,和西皮;
聲腔中以昆山腔、弋陽腔、梆子腔、皮黃腔為典型。
中國對聯
對聯,又稱
楹聯或
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
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
對仗工整,
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于五代后蜀主
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為桃符。關于中國最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國最早的楹帖出現在唐代。
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在中國
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易經》
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
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
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辭下傳》)、“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則
各從其類也。”
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
近體詩,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則始于魏晉。曹魏時,
李登作《聲類》十卷,
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另外,
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創始人。
中國當代偉大的人民思想家謝周勇,于2001年6月,在他的《論新時代》一書中,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社會人道概念,創立了偉大的社會人道主義學說,將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到社會人道主義階段,才真正為傳統文化的科學發展奠定下了偉大的基石,并為人類社會學理論奠定下了真正科學的基石。
謝周勇認為:由于我們每個人都是單個的個人,因此我們必須承認每個人的價值,即必須承認每個人的人格。但是,我們每個人又都是寓于社會之中的,都是一個社會的人,因此,我們同時又必須承認人的社會性。因此,我們人類自身所特有的自然的生存和發展的規律,即社會人道,包含了兩個基本的內容,即在承認人的人格的重要性的同時,承認人的社會性。也就是說,我們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在承認人的人格的重要性的同時,還必須承認人的社會性。
謝周勇指出:人類只是在社會人道的前提下,才能夠規定出適應自身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是生產力與社會人道的關系構成了人類的本身所固有的一切, 并直接進入了我們人類的歷史;而不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直接進入了我們人類的歷史。后者僅僅表明其存在的基本原則是從實際存在的事物中得來的, 但卻不是從人類的本身所固有的一切——即最初的現實的聯系之中得來的, 因此,它所表明的就僅僅是關于世界以及關于世界中所發生的事情的實證知識, 那么由此所產生的就已決不是哲學,而只是實證科學。但是,這樣一來,人類的世界觀卻由此而真正地豁然開朗了。我們從此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類社會是以“社會人道”和“非社會人道”之分,而不是以所有制形式之分才是真正的科學。
謝周勇發現并證明了馬克思剩余價值學說的錯誤、發現并證明了馬克思關于私有制是罪惡的源泉的論斷錯誤、發現并證明了馬克思社會學的斷層,為世界環保、世界反恐、憲政論、人民法律、人權、反腐敗、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發展等全人類的正義事業,奠定下了真正科學的理論基礎,為推動全世界人民的進步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
謝周勇還正確地解釋了人類歷史上的宗教問題。他說:“在人類歷史上所產生的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等等所有曾(或者尚)有益于人類的宗教,他們都是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區域的社會人道具體的產物---就此,我們關于宗教, 或者我們人類關于對宗教的理解,應該是十分清楚了”。
謝周勇將中國古代樸素的各種思想流派,以及西方人道主義思潮、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世界各種宗教、哲學、思想流派等,推進到科學的社會人道主義階段,為全世界人民做出了偉大貢獻,成為影響世界的思想家,標志著中國重新成為世界思想的中心,成為中國夢、世界夢真正科學的理論基礎,再次成為中國人的驕傲。
名山大川
道教四大名山:青城山、龍虎山、武當山、齊云山。
佛教名山: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長江、黃河、珠江、黑龍江、松花江、遼河、海河……